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协会首页 协会简介 历任领导 新闻资讯 协会动态 美术展厅 美术理论 艺术研讨 展览信息 协会大事记 联系我们

        澄明宁静中的继往开来

          ——李小澄水彩画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9年11月15日上午10:30
              地点:广东画院
              与会嘉宾:洪楚平、方 土、罗宗海、蓝真、萧兹、龙有忠、黄增炎、叶献民、叶献明、潭降霓、陈政明、陈杰雄、蚁美楷、陈奋勇、钱海源、陈雪敬、黄战生、吴正斌、胡钜湛、陈秀娥、陈朝生、陈海宁、刘三齐、蔡拥华、卢小根、许敦平等(排名不分先后)
              学术主持:龙永忠
              龙有忠(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经过近两年的准备,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和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办、朱子画廊承办的《李小澄水彩画作品展》在广东画院展出了。这次共展出李小澄的水彩画作品60多幅,分两个系列:“韩江水——潮汕风情系列”和“水色流金——荷花系列”。前者反映出作者对自身生活的热爱,后者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幻想和追求。
              李小澄一直在水彩画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将潮汕民间的漆金工艺运用到画中,创造出一种中西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视觉效果,美术核心期刊《美术观察》曾特别介绍了李小澄的漆金水彩作品。“水当色画”是李小澄提出的一个观点,李小澄注重传统技法,重视对西方水彩画“本体语言”的运用,同时又大量吸收岭南画派的“撞粉撞水”技法精华和民间艺术中的贴金工艺技术,从而体现出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水彩画艺术特色。李小澄在水彩画创作与教学中,很注意区分艺术原创与艺术社会性问题,于是就有了“商业水彩”的“发明权”。如何处理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这在很多艺术家群体里是难得的。
              李小澄最信奉的的是其老师王肇民先生的名言“饱经风霜,永葆童心。”经过多年的修养和积累,潜心研究社会审美结构,判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他的画更集中地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更高超的当代审美情趣。李小澄的最大心愿,就是在继承中国水彩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水彩创作群体的力量,使被世人误解的“小画种”的水彩画,在澄明宁静中继往开来,成为令大众关注的“大画种”。
              李小澄(画展作者):水彩画具有纪实性的特色,潮汕本地山水非常符合水彩的纪实性。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潮汕特色景物很直接,能够直接入画。我其实一早就定下了画展的地方,但是始终没有展出,是自己觉得还不够成熟。我平时的作品都是写生的,对韩江情有独钟,如画韩江的写生有几百张。我几十年的作品,我认为还不能作为我自己的代表作,所以我一直没有拿出来和大家见面。这次画展只是一个过程、一个起步,还算不上是成果。此次画展我是来向美术界老前辈虚心讨教,向各位同道交流切磋,向潮汕同乡汇报这么多年来的创作心得!
              我个人对绘画技术上的观点,是绘画的基本功永远不能变。水彩画以水为媒,因此我提倡“水当色画”------水当颜色来画,我从学校毕业到今天,都在坚持这个原则。水作为水彩的本体语言而不是技法,是水彩画的审美系统核心,你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力,可以有视觉冲击力 ,但离开水的水彩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水彩画整个的审美体系。
              中国画墨分五色,水彩画通过加水也可以变成很丰富的层次,不一定要用什么颜色。我在水彩画创作实践中,无论什么形式:写实的、抽象的、技法的、制作的……对于形式的各种探讨无穷无尽,水则是永远作为其中的技术含量、审美系统对待的。
              现在水彩画很多都在尝试用很多媒介、很多材料,我也做这方面的尝试,如用“金”入画。金比较高雅,曾是中国民间艺术喜见的一种材料。我用的是潮汕建筑上使用的真金而不是化学颜料。为此我买了五六千块的金在画上。贴金是一门工艺,这个工艺跟跟外国水彩画怎么结合?我做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是在画面上贴上去,有些不能上金的画面就使用贴金的印, 这种结合是对水彩画的材料运用、对水彩画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一种积极探索。
              罗宗海(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荣誉委员、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李小澄一直在突破、在进步,今天参观这个画展,目睹原作,看得出李小澄在刻苦努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在探索水彩画怎样才能超越“舶来品”的问题。
              中国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先生因天气原因在机场呆了一天,结果还是误机不能前来,特别委托我传达他的几个意见:
              首先感谢广东省美协和广东画院对水彩画事业的支持。时代发展了,但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水彩画的价值,感谢李小澄送来了发人深思的展品,它促使我们思考和加紧发展水彩艺术的信心和决心。(黄铁山先生原话如此。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黄铁山先生主要谈了三点看法:
              一、水彩艺术要重视民族化。很早就关注李小澄的作品,知道他一直很努力。王肇民说过:油画、水彩这些西洋画都是舶来品,要想成为有我们中国气派的艺术,就必须要认真研究解决民族化的问题,我们不去面对和努力,那就是我们没有出息,就是没有主动探索。水彩民族化不是模仿中国画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注意水彩的精神、立意,注意水彩的整个气韵,小澄的作品注重的正是精神性的气韵。
              二、探索要有勇气、又要与实际结合来思考。小澄在创作中曾提过“商业水彩”的概念,并创作过多幅作品。这个命题是中国水彩艺术花坛还没有人认真探索过。这启发我们在创作中要从实践出发,从中发现不足,努力填补空白。
              三、要吸取地域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水彩艺术创作。小澄生活在潮汕文化氛围之中,潮汕文化给人感受到浓厚的乡土味、海洋味,“潮味”。我几次到潮汕,都呼吸到这种浓烈的艺术气味,从哲学上讲,这是既深奥而又充满着生活真实的事实。(潮汕大锣鼓,强烈刚劲充的打击乐,同细腻悠扬的管弦乐,它们之间相互搭配得那么好!?另外,比如潮汕民间的很多建筑粗大的石门石墙,又有那么多精雕细刻的细腻的石雕。)潮味就是保持优良的民族民间传统,而又包容兼收、多元化,而又突出了地域特色,在粗犷和细腻之间、在“大”和“小”的传统之间的多元化,是潮汕艺术的特点;在多元化中更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一种神奇的配合。
              小澄的水彩大胆了用了贴金手法去表现辉煌感和精致感,极大地丰富了水彩语言。我们在讲究强调水彩的本体语言时,千万不要丢弃我们自身的特色,不要走回“舶来品”的老路。我本来一腔热情要去参加这个活动。天公不作美。因此,通过你(罗宗海)来传达我对画展的祝贺。
           
              叶献民(广州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黄铁山老师让我代表中国水彩艺委会对李小澄的画展表示祝贺。小澄的画有老师王肇民先生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绘画创作注重画的内容,哪一种画法符合画的内容就用哪一种画法。小澄的画看得出有多种画法,在表达各种意思。他本人对写生的要求、技巧的锻炼,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小澄对技法的探索,是对水彩群体的鼓励和推动。
              钱海源(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李小澄的画展展出,刚好我在广州,黄铁山教师约我前来参加。想在展览会上能见到黄铁山老师,结果没见到。黄铁山从来不迟到,后来才知道是因天气的原因而误机。我看了李小澄的水彩画觉得很亲切。广东的水彩画由于受王肇民先生的影响,曾经出现水彩热潮,李小澄就是其中的学子精英之一。经过后来的努力,李小澄坚持水彩创作、大胆探索,在创作观念上有很大突破,特别是他提出的“水当色画”的观点,“水当色画”,寄必然于偶然之中,产生了一种韵味和趣味,突出了水彩的这种本体语言,是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色。
              观赏李小澄这批画很受感动,李小澄和以前的注重写生有很大不同,看后很受感动和鼓舞。画的格调提高、形式感强、各种技法的探索运用到位,有一种魅力。改变以前写生倾向, 追求意象水彩,形式美更强了,精神内涵更丰富,技法的表现更全面了。
              陈杰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水彩画专业的学校,李小澄与他的同学龙虎、黄增炎都是教育系水彩画专业最突出的学生,是水彩画的精英。李小澄在“水当色画”上的探索应该是很成功的。特别是最近这批作品,多种技法并用,追求意象……,我觉得这种追求是很成功的。
              蓝真(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名誉董事长):我不是搞美术的,但很高兴今天能来参加这个展览。李小澄的作品,我从他大学毕业看到现在。近期取得很大的进步。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李小澄的绘画,一是有他自己的东西,有他自己的个性;二是透过李小澄的画,我看到了家乡美好的东西。看到湘子桥、花蓝、林檎等描写潮汕风土人情的画面,都会使我回忆起家乡的美好的东西。好的作家、画家都有他们能够感动你的东西,使人心情舒畅。我是“卖书”的,我们出版了很多画册,与画家有缘,祝出席今天研讨会的画家建康长寿!
              陈训勇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文联副主席):这次李小澄的画展,我特别喜欢的是“荷花系列”,看起来轻松,属意象范畴,很丰富。水彩是国画的近亲。在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有国画的韵味,浓浓淡淡,挥洒自如。水彩一旦纳入国画元素,就比原来的国画来得更瑰丽多彩,韵致更变幻莫测。也符合现代人不满足于清一色水墨浓淡的审美需求,在水彩这一天地里能将”水”独立的抽象出来,上升到理论层面, “水当色画”这是一种将绘画的自觉转变为一种专属技术运用的指导概念。也许这就是李氏在水彩界的一大贡献。“荷花系列”也有本人所心宜的写意水彩或意象水彩的特质所在,加上中国传统的贴金工艺,使画面更中国化,有人为其定位为国画水彩,我觉得是中肯的。整个画展给人的印象是全面、系统的把李小澄的水彩艺术立体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抒情泼彩莲、恋情写潮韵。寄情悟五行、闲情涉韩江。展览最大的好处就是抛砖引玉。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知对也就知不对。我觉得李小澄这个展览是做迟了一些,如果再早点,那一定不是现在的李小澄。
              叶献明(岭南画院副院长、岭南美术馆副馆长):小澄是我的同学,是我的大师兄,今天见到李小澄的作品,我感到很大的触动,他学生时代的作品水平已很高。但今天见到李小澄的作品已超过学生时代的作品。一个真正做艺术的人,并不是很在乎结果,而是在乎经历。 看李小澄的画,那水彩的气度、人生的境界、阅历的升华、为人的气度、艺术的思想……一一得以体现。这个展览很成功,作品很有份量,技术难度很高,提升了同行的整体水平。
              吴正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院的水彩画,王肇民是先驱,在实施过程中,胡钜湛、陈秀娥老师做出很大的贡献。广州美院美术教育系前三届的学生做出了很大贡献。第二届的学生最为突出,李小澄是其中之一。在绘画艺术中,基本功不到位之前,基本功第一;基本功到之后,品味是第一。人生50岁左右是关键,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希望李小澄承前启后,好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带动、一种勉励、一种号召力。
              蚁美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水彩的水分是很重要的造型力量,就像我画油画时油画的色,油画最强有力的冲击力是在颜色和在表现阳光上。因此说是形式感也好,技法也好,每种绘画形式都有它的特点。
              我看小澄的画,小澄用水彩表现又具象又不具象,又朦胧又具象,这种感觉是很不容易的。
              可以想象得到,小澄不是预先想好才画的,是在画的过程中脑子里忽然出现东西,而目标有点朦胧,如果采用太写实的办法表现,那就回到学生时代了。小澄有大目标但又不很清楚,但这个印象,比如屋顶、大白顶、山墙……这个感觉他有,但他能够意到笔不到,所以他的作品不可重复,这一点很难得。我自己有时候画舞蹈动作也是,一笔画上去很乱,看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的色彩、水分,但是有点写实的东西在上面一带,所有的东西就都鲜活了。小澄的画是我们广东水彩的另一面,特别是“水当色画”,好!
              方土(广州画院院长):我与李小澄有过同样的阅历,所以很感慨小澄对艺术的感情。我们毕业之后,经历了85思潮、90年代的经济复苏……等等。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冲击太多,受到的诱惑太大,出国热时走了很多能人。有时我自己都很感慨,如果这些不出国、不下海,今天广东美术届的梯队将要重新排列。在这一系列变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感情没变。做任何艺术,不管什么形式,感情是贯穿其中的,每种作品、每种风格,好的作品都具备感情元素。
              在风格探索上,一般人的绘画的规律一般都是路越走越窄,风格渐趋单一化。小澄却是反其道而行,且小澄的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风格,都很成熟。小澄反过来没有停留在某种成熟的样式里,而是不断去呈现,不断在展示。他的这种多样性与他的灵性和情感是相关的,符合时代变化,而时代的日新月异需要画画相应变动。小澄在这种多样性里,呈现出他已经完全抛弃学生习作味,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创作的思考,他在传统语言里偏离得不多。
              绘画圈里现在很多人走小路,开始有段时间很红。始终坚持走大路的人走到最后,会逼着很多人去小路。小澄坚守在目前这样的模式上,这个模式是可以不断走下去的。
              最后,提一点意见。画展的风格选择上,可以有选择地找到呈现时间性短的、主题紧凑的小型展览进行展示。
              陈政明(中国美协理事、汕头市美协主席):我是汕头美协的,首先我对在座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李小澄是汕头水彩画的领军人物,除了画画,他还为汕头水彩画事业做出了许多工作。从这批作品可看出,他拓宽了水彩画创作空间,而不停留在一般的写生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对画家来说很重要。李小澄的着眼点是潮汕民间艺术,如民居、荷花,他不是去描绘细节,而是在大的感觉、大空间里走自己的路。李小澄的水彩吸收了许多中国画的原素,取得很好的效果。
              黄增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基础部主任):作为老同学,我对小澄很了解。小澄的绘画题材经过了不断的磨练,他一路坚持用水,水的韵律的路子没变;尽管用重彩和各种技法,水的韵律也没有变。这里头有个缘分:小澄对水有缘分、有感觉、有灵性,所以到现在他一直利用了自己的长处, 在不同题材里左右逢源,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个举措很明智,无论怎么变(题材、技法),“水”都是不变的。他的手法跟题材有关很好 与生俱来的感情 题材的选择很明智,莲花系列与潮汕文化系列都是李小澄所熟悉的东西。
              小澄的路子越铺越开,有好也有不好。好呢,不至于走到死胡同;不好就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寻找定位。艺术家到了一定年龄,如果找不到定位就值得深思了。
              由水带出来的特别的效果很有吸引力,所以画水彩的画家当然要讲究水,水是一种语言,不能离开水。水在我手里是否跟别人一样?水跟其他是否矛盾?那我就要调节水的多少,水要少点?还是多点?玩水的高手太多,越来越往水的韵律靠拢,广东水彩与其他省相比开始弱了,但小澄的用水,还有浓墨重彩和其他人的不一样。
              在这里面怎么寻找定位? 你现在玩水玩得好,但能跟一般玩水的产生区别,把题材更缩小,用系列的形式钻进去,这系列可能在这段时间是比较整齐的,然后再放下,再转到其他系列去,这样效果可能更加好。
              李凯煌(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水彩画需要跟中国水彩画分开,中国水彩画是有中国属性的,是有民族性的。水彩画是西洋水彩画,学院派往西洋画里面画,而李小澄往中国水彩画里面的意向走。
              关于水彩画水的问题,水彩有了水就有难度,就有灵气。有段时间广东画家水彩少了水,也不是不行,有视觉冲击力,但总觉得没有水的水彩画没有灵气,虽然展览效果很好,但太靠近油画的感觉。“水当色画”李小澄的整个理念是对的。
              陈朝生(广东美术学院副教授):最早欣赏到李小澄老师的水彩作品是在潮汕水彩画会的展览上,有《渔歌》、《韩江水》、《雾》、《惊飞》等作品。近些年创作的:“水色流金——荷花系列”和“韩江水——潮汕风情系列”作品,在题材的挖掘和媒介拓宽及意境探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绘画性强,水彩技巧潇洒泼辣,画风强劲流畅,韵味十足。运用水彩姿意挥洒的手法而作品不显轻薄与柔弱,画面仍具浑厚沉着的分量感。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我想这跟李老师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全面的色彩素养以及对传统绘画神韵的深刻领悟有关,所以李老师能“水当色画”,能在挥洒自如的水色韵味控制中把握好画面的造型与色彩关系。也能有机吸取其它工艺材料及其表现手法,而又能保持水彩画的语言特色和独到的艺术魅力。
              胡矩湛(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原教育系主任):李小澄在广州美院读书时就是一个好学生,他的特点是敢闯敢想,在坚持水彩画以水为主的阵地上注重基础,最大程度发挥了“水”的特色。李小澄的画总体来说是中国水彩,与西方太过于强调观念、求新求变不一样,强调了民族性,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求得发展,这是很不容易的。要说一点李小澄这次画展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荷花系列”虚的地方多了些,从创作观念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一般群众看不懂或者看不明白
              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小澄的此次画展充分展示了他多年以来的潜心创作状况,和目前画家热衷于与市场接轨的场面不一样,李小澄是一个特别真诚的艺术家,他不考虑市场因素,只是默默无闻地画自己的画,画自己喜欢的题材,画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这一点他很“异类”。也正是因为他的“异类”,这个画展里的画显示了多种表现方法,也显示了李小澄的艺术厚度。
              黄战生(城市画报副总监):小澄是属于那种每次都能带来惊喜的朋友,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比如《荷塘月色》, 他能用这么酸溜的色彩,但画面却呈现出落落大方的效果,他对色彩面积的分割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我想是与生俱来的。
              他的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画出水的量感。水彩画中的水,在大部分人的画中呈现出透明和轻松,而小澄画中之水,还原了水的比重和质量,因此他画中的份量感,是他对水性的更深入地认知及操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次他展出的“韩江水”和“水色流金”系列,我想后者是小澄“游水”技法和“水”意“形”象相糅的探索,这种探索似乎更符合他的风格——惊喜。
              龙有忠总结:此次“李小澄水彩画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针对李小澄的水彩作品深入讨论。我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李小澄有深厚的基本功,其用水的技术炉火纯青,体现在画面上,水是有灵性的,画是有灵魂的;
             二、李小澄的水彩高品味、高格调,这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
              三、李小澄的水彩是中国式的水彩,与中国传统艺术有共鸣;
              四、李小澄的作品在水彩画的风格与技巧上,可以说是有所突破。
              最后一点,我个人的戏谑之言:李小澄的风格呈现多样性面貌,好与不好姑且不论,人上了年纪,在风格感情上最好专一一点。
      协会公告
      惠州画院与河南岸街道办开展春茗文化交流
        2月17日,惠州画院画家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及辖区企业代表开展春茗文化交流活动。河南岸街道办重视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组织开展辖区单位和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惠州画院艺术家...详细>>
      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亮相广东美术馆
         3月13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当代岭南艺术中心主办的“大家•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在广东美术馆1—4号展厅举行。此次展...详细>>
      协会动态
      ·第六届迪拜艺术博览会入场人次创历史新高
      ·艺术与设计界联手 在城市边缘爆破创意能量
      ·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四月斯图尔特裸体艺术游
      ·这是不是艺术电影的小春天?
      ·深圳雕塑家作品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收藏
      ·木版水印:画家是画在纸上,我们是画在版上
      ·“首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优秀作品展开幕
      ·广州日报创刊60周年举办第三回书画摄影巡展
      ·“见所未见”的广州三年展
      ·舒瓦茨 从街道出发设计城市
      美术展厅
      老乡
      泉清林影见
      涛声
      挂钥匙的一代
      • 电话: (020)81542173 邮箱: gdmeixie@163.com QQ :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124号海棠阁西座301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
      Processed in 0.407(s)   27 queries
      update:
      memory 8.7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