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协会首页 协会简介 历任领导 新闻资讯 协会动态 美术展厅 美术理论 艺术研讨 展览信息 协会大事记 联系我们

        人类的新玩具网络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什么?

            网络不过是人类的新玩具?
              ——关于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话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仿佛将人与世界的关系极大限度地拉近了,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都在面对新的时空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而言,网络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网络的出现并没有缩小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之间的鸿沟。网络不过是人类的新玩具……”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冲击·适应·重塑——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一书中,耳目一新的观点来自于作者对网络影响进行的辩证分析。作者岳广鹏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心使作者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他深入到文化的内部梳理现状,提出了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见解——
              记者:在人们的感觉中,网络的出现肯定会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和变化,您谈到,寻找这种冲击和变化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需要用想象力来寻找答案。这种想象力指的是什么?
              岳广鹏:我说的想象力,其实是不同研究视角所产生的合力。
              第一个视角,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历史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在阅读过去的时候想想现在,对当下的一些问题予以解答。麦克卢汉给这种视角起了一个名称叫“后视镜”。这其中要把握好的“度”就是,我们什么时候该去思考过去,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和理性去思考过去?更难的是,我们什么时候该思考当下,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考历史?同时,我们还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仅仅看到网络的出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若干年以后,如果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出现,到时候网络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是文化的视角。我们知道,传播学的研究很容易囿于传统的5W模式,而我希望我的研究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坐标中,研究对象也就转变成了具体时空背景和人文环境下的整个传播状态和过程。语义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等都是我们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这种多学科的综合与转换无疑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巨大的想象力。
              还有一个视角是对“人”的研究。人文学科都是围绕各自的人性假说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并展开研究的。社会学讨论人类的群体生活状态,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经济学以“经济人”为人性假设。传播学至今没有其人性假说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很少关注传播过程的主体——人,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也被窄化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
              记者:这本书名叫“冲击·适应·重塑”,怎么理解?
              岳广鹏:这三个词语描述了一个新鲜事物相对于一个传统事物的运动过程,同时我更认为,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做一种假设,网络冲击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太过强烈,而导致了传统的消亡,那么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适应和重塑。同样,如果你适应不好,也不会有重塑。所以这是一个过程的三个理想阶段,可以中断但不可跳跃。
              记者:您提到,由于网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所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均衡也延伸到了网络世界。那么,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在什么地方?
              岳广鹏:我曾组织来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200名大学生,开展过“少数民族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面向17个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了122个自治乡、176个自治村,虽然因为经费原因,这次调查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但调查针对的范围和参与调查者的民族身份使这次调查还是很有特点。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76个自治村,网络普及率为1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网络普及率高低与少数民族人口多少无关。低于30岁的年轻群体是少数民族上网主体,占83.1%,10岁到19岁的网民接近一半,而初中以下学历占53.4%。而且,由于民族地区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原因,有56%的少数民族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所以我认为“网络是倾斜的”。网络是需要集多种资源于一体才能参与的活动,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人数偏低。网络世界的话语权也是不平等的,比如中国网站数量全世界第一,但几乎都是面对国内的中文网,而能被国际社会普遍利用的实际仅限于英国和美国网站。虽然各民族的语言在网络中都有“合理的存在”,但与英语相比,力量悬殊,在网络世界,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就更显弱势,小语种民族的声音在网上微乎其微。
              我特别强调恰恰是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不平衡的。他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可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观念、价值观的冲击更强烈,也更容易改变他们。同时,由于网络大多使用汉语和英语等通用语言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充满了挑战。按比率来讲,宣传本民族价值观和文化历史的民族网站并不多,在这些网站中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更少。其实,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网站,也少有市场意识,多是靠政府供给或者民间的力量支撑。
              也就是说,在网络的世界里,总体来说,还是一种不平等的传播。尤其对沉迷网络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来说,很多已经不知不觉被流行文化“格式化”,民族的传统文化渐渐失去感召力。
              记者:您分析了文化的多个层次,认为发自技术层面的网络,改变了表层的制度文化和生活习性,却并没有对人类根深蒂固的信仰理念产生大的震动?
              岳广鹏:我认为,网络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并不是点灯对房间的关系,不是点亮电灯就能照亮整个房间。也就是说,链接了网络,民族文化也不会得到重生。
              具体到影响,应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传播,一个是发展创新。
              在传播本民族文化方面,网络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和渠道,文化的传播也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了双向传播,增加了受众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网络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迁移”,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整合。我国的民族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网络爱好者自建个人网页为例,到2009年12月,以单一民族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类网站有30多个,包括14个民族,还有很多政府网站、专业网站分站点、企业网站,都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内容。
              当然,也正是如此,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传播中更多走向了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之路,以取得自身参与大众世界的合法化。这样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矛盾性就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就被冷落在了高高的庙堂上,若干年来都是老样子。
              就发展创新来讲,网络只是一个媒介,它负责传输和发现,但不负责创造。网络媒体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进行解构和重新编码,并随之传播给整个世界。但是网络并不会为某一个领域去创造一种新的关键词,因为网络只负责让全世界看到全世界,让全世界融合在一起。
              记者:就像在您的书中提到的,网络其实和其他媒介一样,不过是人类的新玩具?
              岳广鹏:我们说到一个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动词上考察。我们平时说的是,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而到了电脑呢?我们说自己在“玩电脑”。一个“玩”字很明显地道出了网络这个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一个玩具。
              同时我们又发现,这个玩具还不同于以往的玩具,有它的独特性。首先这个玩具是以人们身体的不在场为前提,这样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同时又给陌生人之间带来了一种匿名性的保护。其次,这个虚拟的世界看似虚拟,实则也是真实的,是经由无数个网络共同体共同构建的真实。网络世界的真实,同样也是不为个人所能控制,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这个玩具之前也有自己的不从容甚至是迷茫。
              记者:如果说“火塘文化”代表的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空间,那么当网络文化、电视文化越来越占领了这个传统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岳广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刚刚已经提到过,网络引入了大千世界,并形成一种冲击,在不平衡的网络世界里,少数民族文化缺少了内部的创新动力,这正是让我们担心的。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方式,而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或者通盘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其实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的理解,融合现代文化的因素,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进入市场。当然这个市场,有可能是资本市场,有可能是文化市场,总之使本民族文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内涵,但目前我们很少在网络上见到这样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像陈哲实施“土风计划”那样的行动传承,有像朱哲琴的“让世界看见”这样的结合现代文化的市场化传承,但对于网络行为来说,网络的出现目前并没有缩小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之间的鸿沟,没有产生行动的力量,因为人们缺少对现实生活中各个文化层面的思考,往往是基于狂欢而发出的随声附和或盲目批评,所以没有思想的生命力。
              记者:也就是说,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缺乏一种更深远的眼光?
              岳广鹏:这就要说到媒体对文化的作用。媒体是一种镜像传播,只是提取生活中的片段,是一种碎片,所有的媒体都要按照自己的技术特点来选择传播内容。但媒体不会给文化本身带来创新,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永远都是小于文化本身的。这就是说,如果少数民族文化必须有自身的发展和建设,网络才能去提取和反映,网络本身不会带来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文化的基因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对内形成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合力,使“我们”成为“我们”;对外,它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和表征,使“我们”不是“他们”。
              网络是现代生产力的产物,不管人们多么钟情于传统文化,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网络,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谓深远的目光,就是要往前看,看到未来的发展,思考如何转变当下的景况使之更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
              记者:您认为,网络对少数民族文学意味着什么?
              岳广鹏:网络给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增加了一个载体,多了一种表现形式,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但我认为,对于文学创作,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网络只是一个媒体,是一种镜像传播。
              如果说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鲜花盛开的很多个庭院,那么网络无疑拆除了它们相互之间和它们与世界之间的围墙,使墙外的阳光照射进来,增进了沟通与了解。但作为一种媒介的网络本身,并不会增加这些庭院的春色。因为现实是如此,所有反映出的现实便是如此。网络的到来,我们不必爱之而欢呼雀跃,也不用惧之如洪水猛兽,因为网络对于人们而言不过是一种玩具。
      协会公告
      惠州画院与河南岸街道办开展春茗文化交流
        2月17日,惠州画院画家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及辖区企业代表开展春茗文化交流活动。河南岸街道办重视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组织开展辖区单位和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惠州画院艺术家...详细>>
      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亮相广东美术馆
         3月13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当代岭南艺术中心主办的“大家•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在广东美术馆1—4号展厅举行。此次展...详细>>
      协会动态
      ·第六届迪拜艺术博览会入场人次创历史新高
      ·艺术与设计界联手 在城市边缘爆破创意能量
      ·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四月斯图尔特裸体艺术游
      ·这是不是艺术电影的小春天?
      ·深圳雕塑家作品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收藏
      ·木版水印:画家是画在纸上,我们是画在版上
      ·“首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优秀作品展开幕
      ·广州日报创刊60周年举办第三回书画摄影巡展
      ·“见所未见”的广州三年展
      ·舒瓦茨 从街道出发设计城市
      美术展厅
      老乡
      泉清林影见
      涛声
      挂钥匙的一代
      • 电话: (020)81542173 邮箱: gdmeixie@163.com QQ :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东路124号海棠阁西座301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
      Processed in 0.471(s)   22 queries by cache
      update: